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建议改高校非升即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建议改高校非升即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对校领导班子的意见和建议咋写了
- 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 大学实验班的利与弊
- 云南省省政协委员:建议42所世界一流大学联合组建新的“西南联合大学”那么怎么看
- 疫情过后,建议加大一些高校对医护人员的招生,大家什么看法呢
对校领导班子的意见和建议咋写了
对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及建议:
1、总体评价。领导班子成员政治素质普遍较高,工作能力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班子成员之间团结协作好,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事业心,能严于律己、廉洁奉公。
2、存在不足及建议。
(1)、个别领导要克服官僚主义,不能从表面上学习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要具体落实到实处,多维护职工的利益。
(2)、个别领导架子大,与职工沟通少,不了解职工,职工对领导不认识。
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有哪些意见和建议
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
人才培养结构方面:
对教师在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以教会学生为更高目标制定自我提升的计划,成人、成才、成长。
实现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环境虚拟化;
开放课堂、翻转课堂、虚拟课堂、3G实景课堂等教学新模式;
泛在学习式、自主探究式、互动讨论式、案例研习式等学习新方法,学习内容更多元,学习方式更灵活,学习目标更多样的新型学习环境
实践教学环节:
学校要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提倡全社会支持学校的实践教学,确立用人单位在“终身教育”上的义务。
大学实验班的利与弊
大学实验班的利处在于,可以能够保证我们积极学习的态度,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控制,能够防止那些自制力差的同学放松。
保证我们在大学能够学到相应的知识,不松懈,不懈怠,但是它的弊端在于大学实验班可能管的比较严,在这种况下无法更好的享受大学生活。
云南省省政协委员:建议42所世界一流大学联合组建新的“西南联合大学”那么怎么看
云南省,也是一个名校匮乏的省份,目前只有一所211高校-云南大学,虽然云南大学也是全国重点大学,世界一流建设大学,但是综合实力不强。这让很多云南人想到曾经云南省历史上有多所名校,最著名的就是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提到西南联大,那可是大名鼎鼎,目前最牛的大学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而当时的西南联合大学就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名字听着很低调,实力确实不同凡响。在当时实力仅次于中央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的,当时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是国立大学,而南开大学当时是私立大学,当时三校一开始是迁至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937年11月17日开始上课。后来迁到长沙、云南昆明。其旧址位于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校区。
西南联合大学凭啥牛,因为这是国内两所顶级的国立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加上私立南开大学,能不牛么?
历史上还有这么强组合么?没有吧
西南联大牛不是因为他曾经是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组合,而是因为他的毕业生特别牛,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西南联大师生有164人;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5位是联大学生,其中本科2人,硕士三人,在当年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战火中成立的西南联大创造了一个奇迹。
最高科技奖中,本科毕业于西南联大有刘东生和叶笃正
黄昆本科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并入北京大学),硕士就是在西南联大念的,吴征镒,1940年进入西南联大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那年,他也是24岁。郑哲敏1943年考入西南联大。
咱中国唯一的物理诺奖获得者杨振宁就是西南联大毕业的。
所以西南联大是中国人心中最牛的一所高校,在云南人心里更是,那么云南省能不能复建西南联大呢?
2020年云南省两会时,真有人提出了这个想法。
云南省委员提出,重建西南联合大学,这个想法,我觉得非常对,不过怎么建呢,周委员的建议是:由中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联合组建新的“西南联合大学”;选聘世界一流专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以上世界一流教育家担任校长;中国42所世界一流大学每所大学推举几位世界一流学科带头人。
这个想法令人意外,这次不单单是拉着清华北大南开这几个老西南联大血脉高校了,而是直接提出让中国42所一流大学一块联合起来组建。这个想法非常有新意,非常大胆,我强烈支持,42所大学一个大学出一个院士,那西南联大就42名院士了。
不过42所大学组建的额,不应该叫西南联合大学吧,应该叫:中国联合大学,当然可能中国联合大学这个名字比较山寨,西南联合大学牌子比较牛。
那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应该多出力。
老铁们,那么怎么看?我觉得是个好主意
疫情过后,建议加大一些高校对医护人员的招生,大家什么看法呢
这次疫情,确实是对我国医学能力,医学功底和医生质量是一种考验,加大高校对医护人员的招生人数这对于今后我国的预防工作确实有利,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凡事要有平衡感。
加大对医学高校或者高校医学类专业的招生,应该从正反两方面考虑!
目前我国拥有各类本科医学院校120所左右,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达到了近200所。从2016年开始我国每年毕业的医学生就达到了60万,这个数据每年也在不断增加。而每年真正到医院工作的毕业生仅仅在10万左右,这就造成了为什么会缺医生的局面。
1.医学院规模小,岗位空缺少,是医院缺医生的一个原因。
虽然现在每个医院都在建设分院,但是毕竟每年的毕业生较多,岗位空缺率仍然少,是导致医院医生缺乏的一个原因。
2.大医院不好进,小医院不想进,是毕业生不愿穿上白大褂的原因。
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工资高,待遇好,但是要求的是重点医学院的研究生学历,难度大,不好进。三四线城市的三甲医院要求也得是个研究生学历。普通本科生进入非三甲医院工资低,待遇不好,想去的人少。
3.医学生就业的地域性与医学院关系密切,这就导致医疗水平分布不均的情况
医学生一旦毕业去当地医学院的附属医院的概率较高,好就业,环境熟悉,而这就会导致一些没有医学院的医院招收的医生水平不高,招收人数少。
4.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是个香饽饽,其他专业一般,(这是缺医生的最大原因)
医学专业共分为11大类,26种专业。医院招录人,一般招的是临床医学、影像学、口腔学类学生较多,且待遇好,而其他专业不是热门专业,招收人数少,工资一般。其他8大类专业毕业生大都去工厂,企业,销售公司做医药代表,医学检验等工作。
5.医学院招生人数少,应当注重教学质量和人才的精度培养
医者仁心,医学教学讲究的是小而精的教学模式,不能像护理一样招生人数多。且医学的招生分数高是对社会的负责,择优选高。不是什么人都能当医生,招生分数高虽然不能与品质形成对等惯性,但是能将学习成就优异的学生选出,更好的学习医学知识。
我认为加大一些高校对医护生的招生,不如鼓励综合性大学开设医学专业,解民之所急,医生之所缺,服务一方百姓。
这个建议好,支持。这样可以使大多数立志从医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得到系统教育和培养。从事医生的人员多了。良医自然就多了。在医学领域就能起到,能者上庸者下,剔除滥竽充数,使一少部分为了混碗饭吃而混入医生队伍的人无立锥之地,庸医十个不如一个还误诊误命。
所以我们要多培养好的医生,有医德医术高的医生,有职业操守,有担当的医生,使患者得到精准治疗。同时如有疫情发生时也能准确诊断,及时医治。即使学医多了不能从医,也会提高全民的医疗卫生知识和素质。
感谢邀请
我个人觉得应该加大个大医疗院校的招生力度,公共卫生,生化等方面,医疗器械包括个人防护用品。
之前我们所买的一次性口罩几毛钱到几块钱不等,现在翻了几十倍还没有货!农村医疗,卫生的加大投入,一个乡村卫生室就一个赤脚医生,大部分都不在药房,因为他还要干农活。你说好不容易把他叫来取点药,一问,这没有,那没有。
我建议乡村医护室应该招聘专业性,责任心,全面性医护人员!具备各科室诊疗的大夫至少3名以上。
谢谢:一场灾难一场情,扑塑迷离的疫情吹毁了节曰的喜庆,全国上下顿时紧张起来,我们感上伟大的时代,祖国人民众志诚成,用血的代价战斗在一线,为中国速度而自豪,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疫情过后加大医护人员招生,在国家有难的时候挺身而出,能及时的换救人民的生命。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备战备荒为人民’,加上外国蝗虫的威协,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在此感谢医护工作者们舍家为国,奋不顾身,给你们加油!点大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议改高校非升即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议改高校非升即走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